安息香別名
白花榔,拙貝羅香。
來源產地
本品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樹或越南安息香的樹脂。
性狀特征
本品為不規則的小塊,稍扁平,常粘結成團塊。表面橙黃色,具蠟樣光澤(自然出脂);或為不規則的圓柱狀、扁平塊狀,表面灰白色至淡黃白色(人工割脂)。質脆,易碎,斷面平坦,白色,放置后逐漸變為淡黃棕色至紅棕色。加熱則軟化熔融。氣芳香,味微辛,嚼之有砂粒感。
鑒別方法
1.取本品約0.25g,置干燥試管中,緩緩加熱,即發生刺激性香氣,并產生多數棱柱狀結晶的升華物。
2.取本品約0.1g,加乙醇5mL研磨,濾過,濾液加5%三氯化鐵乙醇溶液0.5ml,即顯亮綠色,后變為黃綠色。
采收炮制
夏、秋二季,選擇生長5~10年的樹木,在距離地面40厘米處,用利刀在樹干四周割三角形傷口多處,經1周后,傷口開始流出黃色液汁,將此液狀物除去后,漸流白色香樹脂,待其稍干后采收。此后隔一定時期在傷口以上4厘米處,再割新傷口,如法采集。較先流出的香樹脂品質極佳,其后采得者較次。
安息香的功效與作用
性味歸經
辛、苦,平。歸心、脾經。
安息香功效與作用
功能主治
開竊清神,行氣活血,止痛。用于中風痰厥,氣郁暴厥,中惡昏迷,心腹疼痛,產后血暈,小兒驚風。
1.《唐本草》:"主心腹惡氣。"
2.《海藥本草》:"主男子遺精,暖腎,辟惡氣。"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血邪,霍亂,風痛,婦人血噤并產后血運。"
4.《綱目》:"治中惡,勞瘵。"
5.《東醫寶鑒》:"辟瘟疫。"
6.《本草述》:"治中風,風痹,風癇,鶴膝風,腰痛,耳聾。"
7.《本經逢原》:"止卒然心痛、嘔逆。"
8.《本草從新》:"宣行氣血。研服行血下氣,安神。"
9.《本草便讀》:"治卒中暴厥,心腹諸痛。"
10.《中藥材手冊》:"治小兒驚癇。
棗陽市賜祥醫藥科技有限公司
銷售經理:朱聰19871689299
史進佩19871689399
郵箱:1242417277@qq.com
地址 :棗陽市環城鮑莊村(化工工業園)